不知不觉,我成立乐帮志愿者协会已经一年多。一年多来,我带领着协会的几十人一路前行。对志愿事业由无知到慢慢的了解,心态慢慢地发生了一些变化。
我相信,大部分刚加入这个行业的人都是偏向于一种感性的心理。都是在一种慈悲心、怜悯心的驱使下去做这些事情。例如看到某人,某个家庭很可怜,而产生一种想去帮助他们的心理。就在行为上直接给予经济、物质等方式来支助他们。
这种方式不是说不好,但后来,我们发觉了不少问题,就是在给予金钱与物质的同时,忽略了他们的心理支助也是不行的。这样会使不少贫困家庭产生一种依赖的心理。一些贫困家庭,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有一种自卑的心理,往往跟社会有点脱节,单一性地给予金钱与物质,忽略了心理上的帮助与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话,那慢慢他们就产生一种依赖心态。对社会的依赖、对善心人、对志愿者的依赖。
在这种依赖的心态下,他们就不会好好地利用他们的双手去创造财富,从而加强社会的负担。我们曾经遇到过一个这样的案例,有一户贫困家庭,一对老人,有好几个儿女,最小的读小学,最大的读初中。
后来,那个读初中的女儿不读书参加了工作,接触了社会的不良一面,慢慢开始“懂事”了,按我们调查,她在家里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平时对年老的父母指指喝喝。因为她有一些善心人与志愿者的联系方式,当家庭遇到困难时,她会主动去联系一些志愿队,向志愿队们诉说他们的困难,让大家出钱出力去帮助她们。当家里来了志愿者,她也会赶紧打电话通知她外出买菜的老父先别回家等等……这种例子不多,但的确存在。
我们很多志愿者队伍都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没有一个完善的机制与模式。所以很难做到定点的长期跟踪与思想、物质双结合的扶助,来时一窝蜂,去时一阵风。一去,十方善信、电台、电视台哗啦啦好几十号人,一走,不管后面是个什么结果。
所以我觉得,作为一个健康志愿者队伍,扶贫应该由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向定点、定向、定量的方式转化,支助的方式应该物质与思想同时进行。应该由感性的慈悲向理性的支助方式迈进,这样才会对贫困家庭对社会产生良好的作用与良性的循环。
对一些还在读书的孤儿儿童,我们除了相应的物质支助外,更应该走进她们的生活里面,以一个家长的角色,陪伴她们成长,关心她们的读书与成长路上会遇到的一切事情。让他们可以象正常家庭的孩子那样健康地成长,日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