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良周易风水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397|回复: 2

十二因缘佛性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17 00:0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揭文雨 于 2025-10-1 16:39 编辑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根,六根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

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根灭;六根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

解释:

不明真理,便有行为造作。因行为造作,便有入胎的神识。神识入胎,便有生命色身。有生命色身,就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出胎的生命,因有六根,也就有六种触觉。有六种触觉,便有六种感受。有了感受,便懂得爱。有了爱的感受,就要执着占有。有了占有欲,便有轮回的业因。有了轮回的业因,就要来世投生。有了生,就必有老、死、忧、悲、苦、恼。

这是十二因缘的顺生门。

明见真理,就不会有行为造作。无行为造作,就不会有神识入胎。无神识入胎,便无生命色身。无生命色身,便无六根。无六根,便无触觉。无触觉,便无感受。没有感受,便没有爱。没有爱,便无执着占有。无执着占有,便无轮回的业因。无轮回之因,就无来世投生。没有生,就不会有老、死、忧、悲、苦、恼。

这是十二因缘的还灭门。

           ┌1 无明 (贪嗔痴等烦恼)─────(惑)     ┌过去二因─┤     │     └2 行  (造作诸业)───────(业)     │     ┌3 识  (业识投胎)───────(苦)     │     │4 名色 (但有胎形六根未具)───(苦)     │现在五果─┤5 六入 (长成眼等六根人形)───(苦)十二因缘 │     │6 触  (出胎与外境接触)────(苦) 与  ─┤     └7 受  (与外境接触生苦乐感受)─(苦)三世因果 │     ┌8 爱  (对境生爱欲)──────(惑)     │现在三因─┤9 取  (追求造作)───────(惑)     │     └10 有  (成业因能招未来果报)──(业)     └未来二果─┌11 生  (再受未来五蕴身)────(苦)           └12 老死 (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苦)

一切众生,实是本来清净,由于过去一念无明妄动,便有行为造业,有行为造业便有入胎之识。有入胎之识便有现生之胚胎,有了胚胎便具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出胎后,六根就会有六种触觉,有六种触觉便有六种感受。有感受便懂得爱,懂得爱之后,就会执著,极力去夺取,有所夺取,便会形成未来世之业因。有了未来之业因,就会领受来世之生。有生就必然会有老死,及一切忧愁悲伤苦恼。这就是十二因缘的顺生门。

若是没有无明妄动,那里会有行为造业?没有行为造业,那里会有入胎之识?没有入胎之识,那里会有胚胎这个色身?没有色身,就不会有六根存在。没有六根,就不会有六种触觉。没有触觉就没有感受。没有感受便没有爱。没有爱就不会有执著夺取。没有执著夺取,就不会有未来生之业因。没有未来生之业因,就不会有未来世之生。没有生,就不会有老死,及忧伤悲苦。这就是十二因缘的还灭门。

你要知道,一切众生不能观察十二因缘之法,是故轮转于生死苦海中。昔有人能观察十二因缘之法,即是能见实相法。能见实相法者,耶是见佛。见佛者,即是见佛性。何故这样说呢?因为一切诸佛,都以此十二因缘法为法性。你现在得闻我说此十二因缘法,即得到佛性清净,堪为佛门法器。

我现在再为你说一真实道,你应当思惟守护一念。一念者,即是菩提心,菩提心者,又名为大乘心。因为众生根性不同,故诸佛菩萨分别说为三乘。你应当念念常勤守护这个菩提心,切勿令其忘失。纵使色、受、想、行、识五阴炽盛、地水火风四蛇吞噬,贪嗔痴三毒发作,色声香味触法等六贼入侵,以及一切妖魔来恼害,你都不能动摇改变这颗菩提心。有了这颗菩提心,你的身体就有如金刚坚固其心,就有如虚空一样,别人难以破坏。菩提心坚固,即能得无上正等正觉,即是具常、乐、我、净涅槃四德。有了涅槃四德,生老病死,一切地狱便与你绝缘。

十二因缘是佛教的基本道理,初学佛者要学习佛法,首先就得认识三宝、四圣谛及十二因缘。根据经典的记载,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时,就是观这十二因缘。十二因缘说明有情流转生死的前因后果,在此流转中唯是烦恼、业行及苦果(即惑、业、苦);它们相依,因缘生灭的相续流转,使到我们感受到有个人生的过程,有一个生命在生死轮回;实际上这其中无有主宰者、没有作者、也没有受者。

佛说十二因缘是一大苦聚,我们学习十二因缘就是要明白苦在哪里?要从十二因缘当中怎样得到解脱。十二因缘又称为十二缘起支。此十二支互相为因果,因为一个因缘升起,而造成另一个因缘也生起,故佛经中常说:‘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这句话的意思是:有这样的东西生起,所以另外一样东西也跟著生起;有这样的东西消灭,另外一样东西也跟著消灭。

一、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第一重因果:过去因到现在果。过去因:无明是过去迷惑。行是过去造业。

(1)、无明:我们迷惑无知,对善恶因果不明白,于佛、法、僧三宝不明白,也不知不觉,这就称为‘无明’。在十二因缘中的‘无明’是过去世烦恼的总称。

(2)、行:因为无明使我们迷惑,发动心驱使身,口,意造业,此称为‘行’。此造作产生将来的果报,既是我们今世所受的善恶诸业的果报,所以‘行’就是业报,使我们投胎轮回生死。现在果: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苦果。

(3)、识:众生前生死时,名色(精神与物质)的活动散灭,而转成另一系列的精神活动。好像前世是人,死后转生为乌龟,那做人的精神活动就灭,转变成为乌龟的精神活动。因惑业导致,此‘识’重新入胎。此‘识’与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不同,在此处特别指入胎的‘识’。在南传佛教只说为‘识’,但大成佛教的唯识宗说是第八识--阿赖耶识。我们死后,生前的名色散掉,心识继续活动,形成意生身,也就是中阴身,它能够入胎。

(4)、名色:名者心也,‘色’者身也。‘识’入胎后,身躯及精神组成胞胎。胞胎渐渐长成,物质的身躯慢慢的形成,就有六根;精神活动也慢慢产生知觉。在这成长的过程中,当它六根还没圆满生成时,精神活动成为‘名’,身躯的生长称为‘色’。实际上现在我们也有‘名色’,既是眼前身心的精神称为‘名’,身躯称为‘色’;但当胎儿生长时,六根未具,精神与物质的活动,称之为‘名色’。这是为了区别它们之间的不同,而特别给予的名称。

(5)、六入:名色慢慢生长,六根生出来后,就有‘六入’。因为我们从此得到消息,知道外境,故称为‘六入’。‘六入’又名‘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因为‘六识’从此生起,像树根能长出树木,故称为‘六根’。六根成长依胞胎,成长圆满之后胎儿就从母胎中出来,此时六根就完全具足。

(6)、触:根、尘、识和合的心理作用,成为‘触’。此事一个心理作用,成为‘心所’,并非两个东西接触之意。胎儿从母胎中出来后,六根就接触到外境。胎儿一出世,第一个接触外境的是身触,而第一个受是苦受。同样的,眼、耳、鼻、意,与外境接触时,也产生眼触,耳触、鼻触、舌触和意触。由识至受皆由过去业力引起、不自在故是苦果。

(7)、受:有了这个触后,就可感受外界的事物,而生起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舍受。十二因缘从‘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一直到‘受’,这些都不是我们所需所要,是因为过去无明造业,现在承受到果报,而使我们拥有之。第二重因果:现在因到未来果。现在因:爱、取是现在迷惑。有是现在造业。

(8)、爱:我们有了受,就迷在其中,对于所受之事物产生贪爱。因为有了受就有‘爱’,对这个受染著、渴求。比如用黑布包住眼睛,整天不让它看东西,肯定它受不了,会觉得很辛苦。眼睛整天爱看东西,对境界贪爱不以受为苦,使我们对这个贪爱产生种种的执著。此贪爱有很多种,主要有两种:一者、境界爱,比如我们对于所看到的东西起爱染心;二者、自体爱,即是我们贪爱有一个‘我’,贪爱这个身体是‘我’。由此贪爱引发一切烦恼而起种种造作。

(9)、取:由于这个贪爱心加深执著,不愿意舍离,称为‘取’。不止不愿舍离,还希求将来获得更多,即是希求将来有。取可分为四种:一者、欲取:即是我们执著,希望获得更多自己贪爱的东西,称为欲取。二者、见取:对于我们的知见、思想起贪爱,追求更丰富的知识,认为自己懂得道理是最好、最优胜的而执著它,称为见取。三者、戒禁取:此亦是一种贪爱,执著守持某些戒律能解脱,能得福报等等。四者、我语取:此是对我的贪爱。这些执著都是贪,是我们过去的业习,现在显现出来。比如你有抽烟得业习,现在眼前有一只香烟,就对他起贪爱;没有抽烟业习的人,就无此贪。我们过去有种种业习,现在境界当前,就起种种贪爱。在这十二因缘中的‘爱、取’既是眼前的迷惑,也就是一念‘无明’之心。无明有贪、嗔、痴等种种的烦恼,但是此十二因缘中特别指的是贪爱,它最严重,可以引发业力形成将来的果报。因为我们渴求、贪爱、使到将来它形成果报,固在十二因缘中,贪爱占很重要的位置,因‘爱、取’故生将来‘有’。

(10)、有:因为我们执取渴求,希望将来拥有许多东西,因执著而产生了将来之‘业有’,称为‘有’,这个‘有’又称为‘三有’。一者、欲有:既是欲界的业报;二者、色有:既是色界的业报;三者、无色有:既是无色界的业报。此(业)有由爱、取(烦恼)所发动之身、口,意三业而生之新业因,令此生死后,再生之识得到滋润。未来果:生、老死是将来的苦果。

(11)、生:依爱、取形成的惑业,成为业力,使苦果不能止息,继续发生,我们的身体败坏后,未来世再从新投胎受生。

(12)、老死:有生故,将来必有生理及心理退化、贪生怕死、厌老死等身心之苦,故说五蕴之十二因缘相续,无有穷尽,它形成一连串的因果。十二因缘就是因为有无明,所以有‘行’之造作;因为造业而入胎,故有入胎之识;因为入胎,名色就展开活动,它扩展、扩大,就产生了六入;胎儿的六根圆满后就出世,然后与外面的境界接触;根、尘、识和合产生触的心理,有了触就产生受,过去我们贪爱的业习就会引发出来,爱即生;爱加深就有取,使我们希求它再来、再有,就形成了有;有将来的业,促使我们再来生,再来死。这十二因缘就是有情众生的流转生死的前因后果,它的流转并不是直线式,而是一个轮转。既是过去的无明,造成现在的受;现在的无明,就是爱、取;现在的爱、取,就是下一世的无明,它一直循环不息,周而复始。在十二因缘中,我们要知道有迷惑,因迷惑而造业;造业后我们就要受业的果报—苦果。在受苦果的当中,我们继续迷惑,继续造业,造业后又再受报,这样的循环作用,称为十二因缘的流转。

二、缘起:一切诸法都依托众缘和合而生,缘尽则散灭,所谓‘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众缘和合时我们就以为它生,因缘散了我们就以为它灭,故名缘起。缘起是指在因缘作用下之法性,既是一种原理、法则。

三、缘生:因缘成熟,果报生起,称为缘生。缘生是指缘起法中所生之法,它是一种果报。

四、缘生法之共同性:

(1)、无主宰:凡是因缘所生之法,都没有主宰者。我们以为事间的一切东西,总是有个主人,有个主宰者,这是一种执著。十二因缘告诉我们没有作者,没有主宰者,那是因为我们无明、无知,产生了种种造业的行为,因而促使我们入胎产生识。现在让我们来看这个识,识是由谁主宰?它没有人主宰,只不过是无明和行的产物。比如一粒种子,放入泥土中,加上阳光、水份与泥土,就发芽生长,这其中没有主宰者。

(2)、无作者:无明缘行,行缘识;即是无明生起行,行生起识。这当中无主宰。这其间也没有作者,就是无明作行,行作识,识作名色。从十二因缘来看,造业者是爱与取,那是因为迷惑而造业。迷惑的‘受’、‘取’并非我,故说无作者。

(3)、无受者:在十二因缘中只不过是识、名色、六入,触、受在作用,这其中并没有人在受果报;我们总以为有一个‘我’在受果报,这是不对的;那是识、名色、六入,触等种种法在受果报。比如说:有一间亚答屋被火烧,难道是它在受果报吗?不是的。它是亚答屋的叶子,里面的木材等东西,因为加热,就燃烧起来;它燃烧后就灭了,里面没有受果报的亚答屋。由亚答叶、木板等材料组成一间被我们称为‘亚答屋’的东西;同样的,由识、名色、六入、触、受形成一系列活动,我们把它称为‘众生’,实际上没有一个实体的‘众生’在受果报。

(4)、无自作用:十二因缘当中,没有一个因缘可以自己作用,必须依靠其他的因缘。好像我们的六根从胚胎来,胚胎从‘入胎的识’来,识从业报来等等,所以每一个都是靠其他的因缘生起,它不是自己在作用。

(5)、从因生:因为不是自作用,也没有作者在做,故从因生。

(6)、不自在:十二因缘的流转,是令我们不自在的;因缘的相生相灭,不是我们所需所要。甚至于这个爱、取也是因为过去的引发来的,里面并没有一个我要爱、我要取。

(7)、托众缘转:十二因缘中的任何一支都不可以单独产生作用,它要依靠众多因缘引发,才能转来变去,所以说它需要托众缘转。

(8)、无常、苦、无我:十二因缘中的每一支都是无常,如果它不是无常,就会保持不变,不必依众缘生;如果它不是无常,也不会促使其他法的升起。因为无常生灭,才会有不同的东西相续生起。因为无常故苦,苦就是不自在,不自在故无我。如果有人说:我要举手就举手,我要作什么就做什么;但这十二因缘的流转我不能舍弃,故那并不是属于我。如果是我,我要对你起嗔心,现在就可以嗔,但是如果是十二因缘,我要它嗔你,还要依众缘使它嗔才行,所以我要依种种因缘才能起嗔心。又比如我要你现在对母亲起嗔心,因为没有嗔的境,故嗔心生不起。我们对这十二因缘的流转不能做主,故它不是我。

(9)、性空:在十二因缘的流转中,每一支都没有自性,没有自体,皆是因缘相生相灭,故说其本性空。我们听到‘空’,千万别误会是什么都没有。所谓性空是:我们所知的一切,没有真正的自体,不实在,它的本性是空的,称为性空。

五、十二因缘的流转门:我们的导师释迦牟尼佛觉悟时,他于菩提树下观这十二因缘,发现众生有生、老、病、死苦,故想要度化众生,使他们解脱。因此佛陀从十二因缘的老死开始逆次而观察:一切众生都得承受‘病’、‘老’、‘死’之种种痛苦,他以智慧慢慢的发现到众生有‘老死’是由于有‘生’,有‘生’是因为有‘业有’,所谓‘业有’是欲有、色有、无色有,因为我们有了将来欲界、色界和无色界的业,它们会推动我们将来要重新出世--生;佛陀观察到并没有‘我’在造业,而是身心(假我)对世间的种种事物产生了执取,渴求将来有,造成了有业报;我们有‘有’是因为有‘取’;有‘取’是因为有‘爱’,我们过去的业习对事物有贪爱,接触境界时,贪爱心就生起,对境界所看到的东西产生执著;‘爱’的生起是因为有‘受’,我们的六根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我们贪求乐受。因为有乐受,造成我们业习中‘爱’的心生起;反之它则不生。

假如我们天生是聋子,从没听过声音,那对歌声、鸟声等,就不会贪爱;因为我们有感受到声音,所以才会贪爱它。佛陀说我们有‘受’,就有贪爱,所以受是爱生起的原因。我们有‘受’是因为心依靠六根接触外境,根、尘、识产生‘触’,因为有‘触’,所以有‘受’。佛陀继续观察,发现有‘触’是因为有‘六根’,没有‘六根’我们的心就没办法与外境接触;接著佛陀又继续观察,发现‘六根’的形成是因为我们在母胎里有‘名色’的活动,所以产生‘六根’;佛陀说因为有‘名色’,所以有‘六入’。我们会受生就是有‘识’,我们死后,精神继续活动,我们会被业转去入胎,结果就在胎里成长。佛陀发现有‘识’入胎,就有‘名色’;那‘识’又是从那里来那?佛陀不再追察了。然后佛陀观察由于有‘识’故有‘名色’;因为有‘名色’,故有‘六入’;因为有‘六入’,故有‘触’;因为有‘触’,故有‘受’……顺观至有‘生’故有‘老死’,此称为流转门。

六、十二因缘的还灭门:我们在十二因缘的流转中,以如何灭除它的角度来看,叫做还灭门。要怎样才能把老死灭掉?佛陀观察只要不‘生’,就没有‘老死’;灭三界‘业有’就不‘生’;如果我们不执‘取’,那‘业有’就不会生起;只要把‘爱’灭掉,‘取’就不生;因为‘爱’是过去的业习,只要把它灭掉,就不会执取了;‘受’灭则‘爱’灭,以此类推,最后只要无明灭掉,此大苦聚也灭。然后顺观无明灭故行灭,乃至老死亦灭。

七、如何截断十二因缘的流转:只要现在不造业,不迷惑,那现在的爱,取无明就断除、觉悟,过去所造的业就好像无根的树,再也生不起。既是说,这十二因缘告诉我们,过去的无明与业行延续到现在,如果我们觉悟不爱不取,就不会产生我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烦恼。无此烦恼后,我们就会发现十二因缘中的每一支都是无常、无我、缘生无性。既然如此,那又是谁在生?谁在受老死那?当这些执著都没有了,我们就会觉悟到没有一个众生在流转生死,受轮回之苦。只要觉悟现前的无明,在爱、取时不迷惑,我们就会发现这其中没有我。既然无我,就不会继续流转,同时也会发现到,所有的迷惑都没有了。我们在爱、取之前,感受外境的当时,觉悟它,不再去执取,这样就不受后有。

八、十二因缘的三世两重因果:无明与行是过去的因,识、名色、六入、触、受就是我们现在所受的果报;我们现在有爱、取就会造业,是现在的因,将来就有生、老、死;所以过去因是过去世;现在果、现在因是现在世;未来果是未来世,总共有三世。那么三世为什么又说两重因果?第一重因果是过去因形成现在果;第二重是现在因造成将来果。所以十二因缘中有三世两重因果。它又告诉我们惑、业、苦的轮转,因为迷惑造业,所以要承受业报之苦;我们在苦中又迷惑,迷惑又造业,造业又受苦,周而复始,没法间断与中止。后来的论师把十二因缘讲为胎生学说,好像在解说怎样入胎?在胎中怎样生出六根?六根圆满怎样出胎?出胎后几岁有触,几岁有爱、取等等,这是一些论师如此诠释,不是佛陀阐述的。好像《俱舍论》,就是以年龄的划分来讲解十二因缘,这是不正确的。佛陀讲十二因缘时,不说三世两重因果,也没有说惑、业、苦,只是直接了当的说十二因缘,后来的论师加以分析,说它有惑、业、苦以及三世两重的因果,此虽非佛说,但是这是正确的。

九、十二因缘给我们的启示:

(一)、十二因缘流转的顺、逆观:从‘老死’追寻到‘无明’,称为逆观;从‘无明’追寻到‘老死’,称为顺观。此顺、逆观又可分为流转门的顺、逆观与还灭门的顺、逆观。十二因缘流转门的顺、逆观就是看它生(流转)的原因,所生的果报;还灭门的顺、逆观就是看它灭(还灭)的原因,所灭的果报。顺观就是‘无明’灭‘行’就灭,‘行’灭‘识’就灭,‘识’灭‘名色’就灭,……。逆观是:如果要‘老死’灭则要灭掉‘生’,要灭‘生’就要灭‘有’,要灭‘有’就要灭‘取’,……。这就是还灭门的顺、逆观。

(二)、佛所说的十二因缘中的十二支缘生法,其共同性质是无常、无我、没有作者、没有受者。佛陀还告诉我们生死流转真正因果之所在,不明白十二因缘者,就会误会这世间与人类都是上帝所创造的;或误会人是父母生的,以为人从前是什么都没有--无因,突然间从母胎中出世,这些都是不正确的知见,我们学习十二因缘,以智慧观察而破除之。

(三)、应以智慧观察,截断十二因缘的流转:我们的识入胎、名色、六入(六根)都不能改变;我们眼睛一直感受到柔和、鲜艳、暗淡等颜色的刺激;耳朵听到和谐或是刺激的声音等,这些由我们的六根与外境接触而产生的‘触’,因触而产生的‘受’,我们也都不能改变,然而我们要觉观它,把握它。假如我们很清楚的觉悟到这个‘受’的话,那必定会认识到它是不自在,是苦的,这时我们就不会有爱、取了。既是说我们现前的六根,接触外境时,觉悟到耳朵感受声音的苦、乐;眼睛感受颜色的苦、乐,那就有办法放弃爱、取;如果不能觉知,就会坠入爱、取中。也既是说,如果你对‘受’明明了了,那爱、取就有机会放下;如果我们对‘受’观察觉悟,然后来觉悟爱、取,使他们不再生起,如果我们能把握,那就可了生脱死。

我们过去有无穷无尽的业与无明,但是现在的觉悟,就能够把它们全部丢掉。打个比喻说:一个做母亲的人,对子女贪爱执著,儿女快乐,她亦快乐;儿女悲哀,她也悲哀,如果有一天她觉悟到;这个人跟我有一段因缘,前世与我的缘比较深,今世生活在一起,如此这般地做母子(女)罢了。你无需为他而悲哀,也不必为他而快乐,他有他的业,为什么别人的悲哀与快乐,你无动于衷?而子女的悲哀与快乐却能牵引你,使你喜上眉梢或牵肠挂肚?如果你观察到这一切都是缘份,看的很清楚的话,这个悲哀与快乐就会消除。

讲的更简单一点:有钱人玩古董,古董是什么?是石头、破砖烂瓦?其中有何物值得你爱,使你执著?这个杯子有什么东西使你快乐?没有。但是一千年的杯子,你却对它有无穷的乐趣,爱不释手,那时因为你贪爱它。如果你观察到这也不过是个千年的杯子罢了,现在这个杯子也是杯,我为什么要执著千年的杯子那?如果你看清楚,把它放下,那就没事了。所以我们要观察贪爱是从哪儿生起,才能把贪的烦恼放下。其他的种种烦恼也是一样,如果我们能觉悟、掌握咱们的心念,爱、取不生,那么一切终归与寂静,烦恼不生起,内心一团平静,寂灭的境界,称为涅槃。

(四)、佛陀在经中对十二因缘有各种譬喻:

(1)、植树的譬喻:流转门有如种树浇水加肥料,树木就茁壮成长;还灭门如种树不浇水,不施肥,树木就长不好;如把树砍掉,那它就长不起来。十二因缘也是一样,我们在‘受’这儿加水、加肥料(加爱、取),那它就越长越多,长出将来的业有,生、老死。如果在‘受’这儿把它斩断爱、取(不加水与肥料),那它就不能成长,甚至于‘受’也不生,那你就进入无余涅槃。涅槃有两种:一者、有余涅槃。二著、无余涅槃。证悟阿罗汉果的圣者,是处在有余涅槃的状态,他没有爱、取了,这就好比一棵树,不加肥料和水,但是树根和树干还存在,继续等到这棵树老、死。因为阿罗汉有过去的业继续存在,如果他今生的身体舍报后,没有了‘受’、‘触’、‘六入’,那就好像树根断了,他再也不来受生,那么我们就说他把这十二因缘这棵树的根都斩断,再也不能成长了。

(2)、油灯的譬喻:如果油灯添油,他就会继续燃烧,反之油灯就会熄灭,佛说十二因缘亦复如是。佛陀教导我们观察十二因缘时,如人口渴,发现一口井,但井水有毒,千万不要喝它。这比喻爱、取如口渴,我们所喝的水就是业报,它有毒,喝了会被毒死,使得我们再来轮回生死。如果我们不想要这些业报,就不要去爱、去取,这样才能截断生死的流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17 00:0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揭文雨 于 2025-10-2 10:24 编辑

国家恩∶由於国家的国防设施,我们可以不受外强的侵优; 由於国家的法律保障,我们可以不受盗贼及恶人的损害;由於国家的政治制度,我们可以同舟共济而国泰民安。所以我们要爱护国家,报效国家。

众生恩∶我们生存於天地之间,不能无助,「一粥一饭, 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惟艰。」来处为何不易?物力为何困难?要知道,我们吃一粒米时,或穿一件衣时, 其中包括了多少人的智力和劳力。从物种的发明利用、改良培植,到播种、耕耘、施肥、收获、搬运、加工,而到成为粥饭,成为衣服,其间所用的器具、方法、人工,也各各有其一部漫长的文化史,可见,当我们得到一粥一饭与半丝半缕的时候,该是承受了多少人的智力和劳力所赐予的大恩大德了。

因而,我们将自己贡献给社会的大众,为的是要报恩而非施恩。这还是仅就人类而言,若透过三世因果及六道轮回的关系来看, 一切的异类众生, 亦无一不是自己的恩人。 所以,菩萨广度众生,是怀著报恩的心情,绝对不敢反以作为众生的恩人自居。所以,众生以菩萨为福田,菩萨则以众生为福田。

《四》原始佛教的教理思想原始佛教,讲民主,讲自由,讲适应环境,但它万变不得离其本,那就是由佛陀在菩提树下亲证实悟的四圣谛。四圣谛是说明人生生死的原理,以及如何脱离生死的方法。

现在逐层介绍如下:

(一)什麼叫做四圣谛?四种由大圣佛陀所开示的真实不易之理,便称四圣谛。必须明此四种真理并且如此修行,所以叫做四圣谛。

这四种真理的大意是这样的:

苦谛:生命的现象,是苦的果报。一切众生之有生死之苦,病痛的苦,衰老的苦,恩爱离别的苦,怨家见面的苦,欲求不得的苦,种种由於生理和心理互相冲突的苦。整个生命,无非是一大苦恼之海。虽在人的感受之中,并非完全没有愉快欢乐的时日,例如: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乃被古人称为人生的四大赏心乐事。但是从其结果上说,仍旧是苦。佛陀将如上一切现行的苦,叫做苦苦。喜爱的事物,忧虑它们将会损坏消失的感受,叫做坏苦。一切可喜可乐的事物,当其正在出现之际,实则已在转变消失之中,这叫做行苦。世事无常,那有永恒的欢乐?没有不散的筵席,亦无不凋的鲜花。乐事如梦,曲终人散,末了,必以苦的心情向这世间挥手告别。若不解脱,死後又生,生了再死,永无了期!

苦由何来?这就要讲到集谛。

集谛:是指苦的原因。众生从无始以来,由於愚痴烦恼而造作种种的善业及恶业。善业的果报,生於人间及天上;恶业的果报,生於地狱、鬼趣、傍类众生。因为恶多善少,所以生於人及天上的机会较少。纵然生到天上,寿命仍有极限,仍不能够出离生死的苦海。同时,一边接受苦的报应,正在接受苦报之时,一边又造下了新的生死之业。所以,造业而受报,受报而造业,周而复始,永无了期。受报是苦谛,造业便是集谛。

如何不再造业?那是灭谛的境界了。灭谛:灭除了愚痴的根源,灭除了烦恼的根源,证入了无我的境界,不起人我之见,不著善恶之相,不介是非之争,寂寂默默,清清净净,不生不死,无罣无碍,那是灭谛。

如何亲自证实这个灭谛的境界?那是要靠道谛的工夫了。道谛:由修行而证悟寂灭(涅盘)之道的方法,称为道谛。也就是断「集」、 离「苦」、入「灭」的修行法门。主要有八大项目,称为八正道,此到下面再讲。现在我们要把四圣谛的内容,换一个角度来介绍它,那就是十二因缘、三法印、八正道。十二因缘是解释苦集二谛的,三法印是解释灭谛的,八正道是解释道谛的。

(二)十二因缘是什麼?

这是说明人生命之生死循环的原理,共有十二个阶段。由於无始以来的无明愚痴,而引导我们造作种种的善恶行为;由行为的馀势(业力)而积聚成为生命之流的主体,叫做识;由识而感受生命的身心现象,叫做名色;名色住胎而渐生起眼、耳、鼻、舌、身、意的身心状态,叫做六入;由六入的出胎而接触到外在的事物;由与外在事物的接触而有苦乐忧喜舍的感受;由感受的分别作用而有瞋爱之心生起,瞋爱之心表现於外,便是取舍求拒的种种善恶行为;由於这种种善恶行为,便又有了必将接受未来果报的业因;既有了今生的业因,当受来生的生命;既有了来生的生,又必有来生的老与死。

这是生命之流三世回环的因果定律:造业因的集,受果报的苦,再由苦而集,由集而苦,生生不已,也死死不已!


现在为便於增加印象起见,再将十二因缘配合苦集二谛的三世因果关系,列表如下:

┌无明因—过去世—集谛┤        └行        ┌识果—现在世—苦谛┼名色        ├六入        ├触        └受        ┌爱因—现在世—集谛┼取        └有        ┌生果—未来世—苦谛┤        └老死(三)

三法印是什麼?这是说明宇宙人生之现象及本体的三条定律。 在没有介绍这三条定律之前, 先要介绍五蕴法。 所谓五蕴, 就是包摄一切现象的五大要素。 这五大要素总摄一切现象而来说明物质世界及精神世界。 因此, 五蕴法应分做两大类, 列表如下:

┌色蕴——总摄一切物质世界┐  ├受蕴┐         ├宇宙万象五蕴┼想蕴│         │  │  ├—总摄一切精神世界┘  ├行蕴│  └识蕴┘

以五类名目包罗宇宙万象,称为五蕴。可见这个蕴字是当作类别或聚集之义来解释的。在这里,要讲到佛陀圣教的最伟大处,那就是悟透一切现象的生住异灭,均系因缘促成。因缘聚合则生,因缘分散即灭。比如我们今天的讲座,本来是没有的,由於台北佛教界为了响应总统复兴中国固有文化的号召,所以筹备成立,又因为善导寺提供了弥陀殿作为讲座的场所,又在中央日报登了广告,并在市内各处贴了海报;又由於我圣严略通一点佛学常识,所以被邀请来和各位见面。最要紧的,如果各位之中,谁也没有听我演讲的兴趣,这个讲座还是讲不起来。可见,仅仅这个讲座,就要仰仗许多的因缘。

以此类推,一切现象,无非因缘的聚散而已。 神教徒说宇宙现象是由神造的,佛陀就之观察的结果,便将神造之说彻底否定,而倡因缘生灭的道理。神造之说,是基於信仰的武断,因缘生灭,乃本於理性的考察。因为,由於因缘所生的一切现象,不可能是永恒不变的。古代人相信「天长地久」之说,实则以近代地质学及天文学的观点,天体永远都在变动之中,地球也在逐渐衰老之中。一切现象既非永恒,一切现象所产生的任何价值,当然也不可能属於任何人得而永恒占有。如果看破了万象非永恒,也认明了万象的价值之中不可能有个永恒实在的我,实证了这个无常与无我的道理,当下便可进入涅盘的境域了。无常、无我、涅盘,这便是三法印。为便於了解起见,再将三法印列表说明如下:

┌诸行无常—诸行是五蕴法———宇宙的现象是无常三法印┤诸法无我—诸法是现象的类列—现象无常故无我   └涅盘寂静—涅盘是诸法的空性—空性不动故寂静这是一切法的准则或原理。


所谓佛法,无非是从这准则的基础上开发出来,所以,凡是合乎这个准则的思想,不论出於何人的发明,均可称为佛法。以这三句话来印证一切的思想,祇要不违背这三句话的准则,即是佛法。这是佛法与非佛法的度量衡,所以称为三个佛法的印鉴。亲证三法印,便入解脱门的寂灭道。所以,三法印即是用作四圣谛的说明者。

(四)八正道是什麼?八正道又称八圣道。即是修持解脱圣道的八种正确的方法,这也就是四圣谛中道谛的内容。但这八种圣道,有其演进的轨迹,现在分述如下:由五戒而成十善:所谓五戒,便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这五戒的前四条,乃为一切人类的基本德目。印度原来的婆罗门教,以及稍前於佛陀的耆那教,乃至其他如犹太教与基督教,都有类似的规定。佛教是主张智慧,并重视理性的宗教,故以为若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当於前四条之後加一条不饮酒。不饮酒的确可有防止破犯前四条戒的功用,这是前四戒的防腐剂。

由五戒之前四条的伸张,发展为十善,即是将妄语一戒之内分列出为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更发现犯戒的动因,是由於心念中的贪欲、瞋恚、愚痴的主使,合上杀、盗、邪淫,正好成为十种恶业。对治十恶的方法,便是反过来修行十种善业。由十善会成三业:十种善业的表达,是由於身体、口舌、意念而形成,所以称为三业,列表如下:


┌身—不杀生、 不偷盗、 不邪淫——— —┐三业┼口—不妄言、 不绮语、 不两舌、 不恶口┼十善业  └意—不贪欲、 不瞋恚、 不愚痴——— —┘


由三业出八正道:从性质上说,十善业尚祇是消极的不作恶,到了八正道,才是积极的行善。所以,行十善,仅是修的人间及天上的福业,尚非解脱之道。修八正道,才是了生脱死的正因。

八正道是由身口意三业的积极化,说明如下:正见———此为正确的知见,乃以三法印为指导,正思惟——对正见作深入的思考,正语———用口业来实践正见所指导的修行方法,正业———用身业来实践正见所指导的修行方法,正命———用正当的谋生方法赚取生活的所需,正精进——策励三业,日新又新,至於清净正念———系念於圣道的实践,心不旁鹜,意不散乱,正定———心力集中,不动不摇,不受五蕴的诱惑束缚,便可出离生死,而入涅盘。

八正道分隶於三业,如下表:

由八正道会成三学:此所谓三学,又称三无漏学,就是前面所曾讲过的戒、定、慧。出生死者,必修八正道,修八正道实又不出戒定慧,它们的会合关系,如上表。

由三学而出六度:六度在梵文称为六种波罗蜜多,即是六种将自己和他人由生死的此岸,度到出生死的彼岸之方法。在五戒十善,是消极的不作恶,在八正道的戒定慧,是积极的修持解脱道,到了由三学而出六度之时,便是修的自他兼济的菩萨行了。例如:仅修八正道的人,不作布施,不会有罪。修六度行的,若不布施就算犯戒了。布施分有财物布施、说法布施、以精神的安慰及鼓励(无畏)来布施的三种。有财的出财、有力的出力(智力与劳力,无财无力的,尚必有你的同情心、赞叹心、欢喜心可作布施。这是菩萨以利人为第一要务的原动力。

现在将三学开出六度的配属关系,列表如下:一般人以为六度法门是属於大乘佛教的,其实在原始佛教时代已有六度,例如:被传统的中国佛教徒贬称为小教或藏教的《增一阿含经》卷十九,就明白地载有六度法门。同时,大乘佛教的化世精神,也系由六度而继续开展出来的。六度的含义极其深广,由於时间关系,今天在此已不能和各位详细研究了。如有机会,再和各位研究两个重要的题目,那便是:由原始佛教到小乘佛教,由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其间先後次第的发展,均有脉络可循。例如:由原始佛教因缘生法的基础,後来即成熟为龙树中观系的性空大乘;由原始佛教五蕴分析的基础,後来即成熟为无著瑜伽系的唯识大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4 16: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 2008-02-25 22:09:40 阅读155 评论4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根,六根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超良周易风水论坛 ( 粤ICP备17017592号 )

GMT+8, 2025-11-8 08: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