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少宝子找我,抱怨职场太卷了,很辛苦又赚不到钱,能不能辞职,能不能转行,能不能换个地方重新开始生活?找不到工作我继续晋升学历可好?让我给他们算算,建议宝子们将我的推算记录下来,时不时拿出来翻看即可,不用重新推算。
另外,对于这种问题,其实仅仅看八字还是不够的,还是要结合实际来总体上衡量。对于这类问题,有几个比较重要的因素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
社会大环境的起伏
亚里士多德说过:从本质上讲,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网络中,势必受到来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当我们在面对人生重大抉择的时候,社会大环境就是我们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
疫情三年,全球经济下行,职场必然不断内卷,竞争趋于白热化。在这种大环境下,对于刚刚出道的职场小白,无疑是非常残忍的,僧多肉少的情况下,人工智能又跑来制造焦虑,一夜之间本来需要大量人力完成的工作,比如写文案、做设计、查资料、做报表等工作,似乎人工智能都可取而代之了。
那么,庞大的待业基数,又应该如何去分配?于此同时,用工荒和就业难同时存在。
而职场老手们看似光鲜的背后,其实是时刻紧绷的神经和高强度的工作量,以及与付出不相匹配的收入。我刚出社会那阵子,跳槽或者创业似乎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腾讯、阿里、格力、小米可以说都是那个黄金时期的典范,时也命也,可以说是社会环境造就了他们的成功。
那个时代,人们背着包袱去北上广追求梦想,吃着馒头咸菜,蜗居在地下室,多人间短租公寓里,内心却是充满希望的,痛并快乐着。现在这个形势下,别说跳槽了,不被公司裁员就已经是万幸。
大环境的变化,无疑对人心态是一个巨大考验,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认清形势和调整心态无疑是重中之重,而非被大众情绪裹挟,变得盲目而焦虑,导致做出错误选择。
结构性冲突和拒绝内耗
一面是企业用工荒,另一面是大学生就业难。例如制造企业中,普工、技工特别是技术技能人才短缺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而就业市场上,部分劳动者知识技能不能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变化,存在着大量高学历而低技能的待业者。实际上暴露出中国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尚不足以适
应产业结构急剧变革的需求的问题,劳动力市场上的结构性矛盾客观存在。
最近蛮多人谈论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不少大学毕业生甚至角色代入,与孔乙己先生共情了一番:“少年不懂孔乙己,读懂已是书中人”。十年寒窗苦读,取得了比较高的学历,然而踏入社会却发现,很难找到一份专业对口又薪水可观的工作。
靠体力劳动赚钱吧,又放不下高学历的身段,现实与期待相差甚远,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和困顿。
产生当下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学生其实大可不必自暴自弃陷入无限的内耗,这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乃至国家共同努力去面对和解决,因此,结构性矛盾客观存在的当下,内耗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一代孩子生长在红旗下,沐浴着和平的阳光,从小就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期待,但生命给我们的体验感永远都是有起有落的,而我们中国自建国以来,也并非一帆风顺。我是八零后,我的爷爷辈是挨过饿的,我的父辈是下过乡的,到了我这一代才算逐渐好起来,能过上吃饱穿暖,接受完整的九年义务教育的好日子。
但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每个时代都有杰出的人物,每个时代也都有其闪光点,时代给我们考验的同时,也暗藏着机会。当然,苦难本身不值得歌颂,值得被歌颂的是那些深处苦难之中仍然坚韧不屈、反抗斗争、仍旧心怀希望的人。 降低期待,停止否定自己,活下来才是头等大事。也就是说不管当下形势如何严峻,首先要保障自己能够生存下去,换句话就是要经济独立。
考研可能是一条出路,但不建议一考再考,这样的持久战并不适合当前的形势。倒不如早点迎接命运的挑战,到社会中去积累经验。与此同时还要善于学习和熟悉AI的使用,看看是否能够让AI为我所用。毕竟计算机取代算盘,掌柜的也没有失业,机器永远都是人类的工具,能够为我所用,却不能替代人类本身,这一点始终是我坚信的。
比如,市面上手工制品市场价值远高于机器制品,究其原因就在于手工制品有人味儿,每一个产品的诞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流水线制作出来的永远比不过纯手工制品。当然,此时就是考验手艺的时候了,技术纯熟精湛,制作出的成品自然无可替代,因此,我认为年轻人完全可以考虑去学一门手艺,然后沉下心去钻研,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而不是在是否辞职,是否跳槽这个问题上纠结,因为这样做的和提高个人能力毫无关系,不能保证你去到下一个岗位就能够立刻脱颖而出,并且马上变现。
知识应该是打开认知枷锁的钥匙
我国普及高等教育普及化研究在1968年之前就已经开始,然而1998年高校扩招之前,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规模发展处于缓慢平稳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政府陆续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法规,才加快了高等教育普及的步伐。直到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首次超过50%这一世界公认的标线,才开始跨入普及化的门槛,也就是说高等教育普及不过短短5年时间,时间并不长。
事实上当下的问题并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主张教育无用论,这无疑就是因噎废食,难道还要回到过去的时代,大家都目不识丁就是好事吗?恰恰相反,近现代教育的基础逻辑,本就是要培养出向技术开放、向世界开放、向未来开放的人才,而知识本身应该是打开认知枷锁,让人获得充分解放,人的价值得到充分实现的钥匙!
高等教育普及化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意义深远,读书可能不会让每个人都过上想要的生活,但永远不能否定知识的意义,思想和眼界唯有接受教育才能丰富和开启。
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无论就男性或女性来说,我认为实际上只能划分为两类人,有思想和没有想的人,其所以有这种区别,差不多完全要归因与教育。好的教育,让人学会独立思考,从而变得有思想。坏的教育让人变得盲从,只会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网络喷子就是类似这种没有大脑的人,好像一群苍蝇,哪里有八卦就飞去哪里,不经大脑就大放厥词,既没有普世的人文精神,更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正是因为思想的匮乏,才衍生出网络暴力等社会问题,如此种种更加反映出普及高等教育的意义所在。
从社会层面来讲,维持经济增长,保持开放才能够孕育出良好的教育环境,和人才培养环境。从个人层面看,我们更应该卷的不是“回”字有几种写法,而是应该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去认清时势,给自己的人生一个交代,而不是被裹挟在时代的洪流中迷失自我。
写在最后
孔子曾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不了解自身命运的起伏规律,则难以成为真正的有用之才,亦或是难以达到自己期待的人生目标。
我们可以将个人的命看做一粒“种子”,大环境则是种子成活的泥土、阳光、雨露。肥沃的泥土,充足的光照,不多不少的雨水,则可以孕育出茂盛的枝叶和甜美的果实,反之,如果土壤贫瘠,光照不足,雨水太多或者太少,则会生长出酸涩的果实,但种子顽强的生命力,也有可能在经历风雨和在坎坷曲折后获得丰收。
个人命格的起伏一定受大环境影响,当一个人运势高升却碰上大环境低迷,则其个人运势势必会大打折扣,反之亦然。一个人只有在深入了解自己的命运和大环境的起伏,顺时攻,逆时守,避免无谓的消耗,做到知天命,懂取舍,人生很多问题则可以化险为夷,平安度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