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多数人看到标题时都会不以为然,认为自己是不易被操控的那一类,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社会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不易被操控。
是否容易被操控,这个与学历高低是无关的,而与人的理性及独立思考能力有关。
从众心理我相信很多朋友都熟悉,就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实验表明只有小部分人能够保持思考的独立性,不被从众,因此从众心理是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例如外面很多人说,某某东西很好,大家都在购买,有些明明是不需要的人也去购买,买回家之后才发现这东西对自己根据就没用,最后又丢弃,这就是利用从众心理操控个体行为的一种方法。
除此之外,操控之术无所不在,大致常用的有以下六种方式。
一、互惠原理
就是指当一个人受到另一个人的恩惠时,就会想报答对方,给予对方相应或更大的回报。
这招在市面上有很多商家经常会用到,例如有些商店请你试吃,吃了之后买不买都无所谓。多数人试吃之后,只要不是太难吃或过于天价,都会选择买一点,这就是互惠原理。
特别是当对方很热情,又或者面对漂亮的异性时,这种感觉就更为强烈,互惠原理是一种很常见的推销手法之一。
跟这个类似的就还有免费派送礼品等方式,例如推销员先免费送产品给你使用,过了一段时间又回访,问你觉得这产品效果如何,最后问你需不需要买一个试试。
这时多数人也会选择购买一点,尽量购买者并没有觉得这产品特别好或特别需要结果都一样。
互惠原理还包括互惠让步,就是先给别人提一个难度较大的要求,当对方拒绝后,再提一个难度较小的要求,这时多数人都会选择同意,其实这个小要求才是这人的原本目的。
例如妻子某天跟丈夫说,我们周未外出旅行吧,当丈夫拒绝后就说,要不我们周未去看场电影?这时丈夫多数会同意,其实妻子的原本目的就是想与丈夫去看场电影。
二、承诺与与一致原理
当人们在选择A与B两个决定的其中一个时,往往会因之前的选择而继续之后的行为。
那怕这个选择是错误的,他也尽量地去找各种理由来说服自己,特别是当着众多的人在作选择时,例如有些人在做了错事后拼命地找理由去推卸责任。
又例如有些人在社会上被贴上了好人的标签,当有人向他求助时,他明明没有时间,但也有可能会答应对方的请求。
或者答应了对方一个小请求,当对方提出一个更大的请求时,抱着既然都做了,那就好人做到底吧这种心态答应下来。就如阶梯一样,一阶一阶地递增。
三、社会认同原理
很多人在面临某件事要做决定之前,都喜欢看一下别人是怎看待这个事情,然后根据社会的认同感来决定这事应该怎么做。
例如有人在街上遇到老人跌倒,如果这时街上有很多人,而又多数人都不理采取观望态度时,某个人体就会产生既然大家都不理,那我也不要多事这种心态。
如果说刚好街上只有一个人,这个人面对这种情况则多数会伸出援手,因为他会觉得如果他不出手,这个人就有可能会死掉。
这种情况在人多的时候,如果有第一个人站了出来,那么就自然会有更多人的前去帮助,这个其实有点类似前面说的从众心理。
有很多时候事实都摆在眼前了,但人们还是会考虑别人怎样看待这个事情然后才出决定。
四、稀缺原理
稀缺原理也会常被商家利用,也叫饥饿营销,例如某某商品限量发售,某某东西如果现在不买,以且就没了,接着就会有很多人就去抢着购买。
实际上这件商品对你可能一点用都没有,只不过心理上不想失去这个“机会”而已。例如今天是这个价钱,你现在不买以后再来买就会更贵。
这招常常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使用,“托”这个行业就应运而生,商家会出钱找一些人来排队,造成商品紧张的现象。
五、喜好原理
在人选择时往往会不管对错而根据自己的喜好而作决定,例如两个人做菜,一个做了青菜,另一个做了豆腐,让你评那个更好吃,你会因为自己不喜欢吃青菜而认为豆腐更加好吃。
又或者两个都做了同样的青菜,一个人跟你熟,另一个人跟你不熟,在两者差别不太大的时候,你会觉得跟你熟的那个人做的更好吃。
当然了,在这个场境你选择跟你熟的朋友无可厚非,但有些别有用心的人会利用这个原理而让你掉进陷井。
首先,我们之所以会喜欢一个人,一般会有以下几种因素。外表魅力、相似性、生理现象、条件反射与关联。
先说外表魅力吧,可能会有人说,我不是那么肤浅的人,我才不会以貌取人,我只看人心不看脸。
尽管大家都不愿意承认,其实多数人都喜欢以貌取人。这里不单纯地指相貌,还包括气质、谈吐、穿著着打扮等等都属于外表魅力之一。
相似性,人们一般会更倾向于喜欢与自己有相似性的人交往,例如观点、个性、生活方式等等,更容易对这类人产生好感。
生理现象则是以脑的活动来表现,例如共同的好感、恐慌、喜好等等情感或意志上的感觉,男女的一见钟情就是属于这一种。
名人效应就是属于条件反射与关联这一种,很多品牌都喜欢用这一招,例如某产品找某个大明星来宣传,这位明星的粉丝就会喜欢去购买这个产品,而产品的需不需要,好不好用,这反而成为其次。
同样的道理,你有好朋友用了某个牌子的商品,对你说好用,你在面临选择同类商品时也会优先选择这个牌子的商品,而不会去做更详细的调查与研究。
以上就是喜好原理的常见触发因素,人们通常会倾向于喜好性其次才是实用性、是否有根据性、可靠性等等,了解这些之后就要小心辨别那些故意让你喜欢而别有用心的人。
六、权威原理
在1961年,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伦做了一项实验,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当时参与犹太人大屠杀的纳粹士兵,在面对当权者下达如此不人道的命令时为何依然服从。
研究结果让人大吃一惊,实验证明有超过62.5%的人在而对权威与人性及良心之间而选择服从权威。
事实上,并不是这些人都没有同理心,在实验中大多数人都表现出焦虑、犹豫或不舒服的表现,但在听到研究人员说必须进行下去的指令时都会执行下去。
这时他们都会找个理由给自己,他是被迫服从的,整个实验充分表现了权威主义的一面。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权威的巨大影响力远远超过我们的相象,即使有判断能力的成年人,也可能为了服从权威,而做出完全丧失理智的事情来。
权威包括但不限于长辈、老板、专家、资深人士等等,很多人都认为,这不关我的事,我只是奉命行事而已。但事实上这不可能不关你的事,你就是执行者。
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在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尤其是在善与恶、道德及良心面前还是必须作出选择的。
当然,我在这里不是告诉大家就一定要反对权威,权威在一定的时候也具有正确性,只是我们要有理性的判断及思考的能力,不盲目服从权威,那就不会被别有用心的权威而利用!
文超良电话(微信同号):17875535912(注:狂妄自大,不尊师重道者请勿添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