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黎氏大宗祠位于中堂镇潢涌村,始建于南宋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至今仍保存着大量的宋、明、清代遗迹。
虽然经过了多次的战火毁坏又重修,但仍保持了原来浓厚的岭南建筑和雕刻艺术风格,线条细腻,是古建筑艺术的宝贵遗产。2002年,黎氏大宗祠经过专家的考察和评审,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黎氏宗祠最初是为了记念当时黎氏家族中出的一位至孝之人,他因母病深重,于是割股和药,治好母病,传为佳话,并由县里申报朝廷,奉旨荣门,以建宗祠。
宗祠为三进院落,两天井,四合院式布局,前有包台,两侧为厢房,东西共有房15间,总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是东莞现存最大的宗祠之一,也是东莞市文物八景之一。
相传这个宗祠为赖布衣布局,传说赖布衣途经此镇,因饥饿,分别到了姓张、姓黎的两户人家讨口饭吃。姓张的没有给,因黎的人家乐善好施就请赖布衣吃饭。
恰逢此时这户姓黎的人家在盖祠堂,赖布衣看到这个情况,吃完饭后,就在三个地方放了三张长櫈就走了。后来黎姓人家怀疑此人可能是来东莞为皇姑选墓的赖布衣,就派人追了出去,一问果然是。
赖布衣说:“你们回去看一下我放的三张櫈子,如果没有移动按照此方向坐下去可保你们黎氏后人三元不败,丁财贵全,这是我给你们所点的龟形之地,其具体做法吱浸...吱浸... 吱浸....” 省略一万字。
黎家的人回去一看,幸好櫈子没有移动,就按此板凳所指之方位立向做了这个祠堂。此宗祠历经宋、元、明、清至今共832年。潢涌村极为重视教育,历史上村里建有西石书院。
先后培养出进士8名、举人36名、监生贡生近300名,秀才以上共650多名,外出为官者百余人,其中政绩最为显著的首推明朝洪武年间的黎光,官至刑部左侍郎。
而清代最出名的则是道光年间的黎攀鏐,1836年,时任湖广道御史,目睹积弊,三次上疏奏请严禁鸦片,甚至比林则徐奏请禁烟还要早两年,因而黎攀鏐有“禁烟先驱”的美誉。
而当代同样是人才辈出,例如驻港联络办主任黎桂康(原东莞市市长)、东莞市建设局局长黎小成、经贸局局长黎桥根、东莞市政协秘书长黎锦辉、东莞市中堂镇镇长黎达潮、东莞潢涌镇党委书记黎树根(全国政协委员)等皆为此黎氏大宗祠之后人,更有不少亿万富豪。
黎氏大宗祠的地貌和建筑取形于龟,建在一块龟形地上,周围环水,观整个祠堂造形,有头、有手、有足、有尾,祠前三级水,六脉入村怀。
祠堂正对着黄旗山的尖峰,因此祠的门联写着“门对旗峰百代孝慈高仰止,祠环潢水千年支派永流长”,联是翰林学士黎溢海撰的。
祠后有池塘,像是龟从池塘爬行过来,伸头向潢水河饮水。不仅如此,建筑内部的正中走道也象龟背,现在黎氏四周已是高楼林立,原来的龟形地已经无从考究,只能论证理气了。
这个宗祠以神龟为形,以第三进为正,立坐壬向丙兼亥巳(三进立向不同),二进左摆、头进右摆,传说是以示“灵龟”之生动活泼。
更加有意思的是,村民更在门前靠左的潢水小河上修建了一座石桥,听说是为了防止“龟”爬走,在风水上这个应该是当星来使用的。
宗祠前面的潢溪水比较特别,在涨潮的时候左前、右前、左后三方水会聚于祠堂前面。退潮的时候,又从三方分别流出。平时正常来讲,是左水倒右。
宗祠要立三个向实质就是与此三方来水、去水的收纳有关,与这个“龟”灵不灵动无关,内部天井放水由向上倒流也是同理,能不能渗透,就看各人的理解能力了。
外面的大江水正常来讲是左水倒右,涨潮时会倒流,这个跟我2006年考察钦州刘永福将军的阳宅一样,具体请参看星图:
按介绍说祠堂后面的池塘在2006年有扩建,但我在论坛找到2005年网友苍海一易发上来的这个案例图片来看,池塘大小与现在并无太大区别。
下面有黎氏宗祠三进的具体立向及天井放水数据,立向精确到周天零点几度,天井放水精确到地盘24山,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回复观看。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作者文超良,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