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超良,1975年出生于广东高州市,自小练习花架子,中看不中用。梦想:孤身只影瘦马西风独剑闯荡江湖,现实:拿个罗盘坟头乱转见鬼多过见人。
对于粤西武术界的人来说,“鹅头肘底”这个词或许并不陌生,其实这个是南派拳法“桥手”的一部分。
桥手是南拳及洪拳的一种称谓,是指人的双臂,特别是前臂部分攻击防守的手法的总称。洪家拳以“铜桥铁马”,“硬桥硬马” 著称。
“鹅头肘底”是什么呢,举个例子说吧,同样力量的二人,一人(甲)双手前伸,另一人(乙)双手抓住对方双手,并借身体一起用力,将甲手向下压至膝部附近。这时常理甲是很难抬起双手的,但采用“鹅头肘底”的技法,甲就可轻松的将乙连手带人一齐架起。
这是利用了杠杆作用的原理,里面包含的了:一是甲的阻力臂的缩短;二是这过程不知不觉的将乙的阻力臂增长了;三是双方用力方向角度(五行)的微妙改变,这就与(举重)挺举的上杆技法有相似之效了。
所以很多人都以为洪拳只是一种,硬打硬拼,靠硬靠力的近身相博的拳术,表现的形态就是刚猛。其实,那只是表象及效果,洪拳更是活桥活马、桥手精妙和靠技法并且省力的拳术。
洪拳“桥手”并非只有“直来横拨”、 “横来捧压”及 “横破顺,顺破横”这么的简单相克相博。也并非像别的拳种那样你来我往的拳脚的离桥打法,不然就不会强调为洪拳的特有称呼“桥手”了。
洪拳 “硬桥硬马”只是表象,其实里面它包函了很多的如:逼、运、制、衡、克等等的阴阳五行的相克相博的巧妙省力的技法。不过这些都是需要言传身教才能领悟的技法,很多的是依靠触感(听力)来实施的。
再就是有专门独特的洪拳桥手的技法及功力训练,洪拳套路的各种招式只是洪拳动作的外形,并无桥法的真正内涵。
洪拳的精髓就是“桥手”,而洪拳就是以阴阳五行为拳理,所以其桥手,就是阴阳五行的相克相博,以桥制桥运用,是一种立体的桥劲、桥技。
洪拳桥手是在桥功的力量基础上,更是依靠巧妙的桥技法而发挥其近身短打的威力。桥技的原理就是阴阳五行,若细致的分析,它是符合现代的力学及运动学原理的,是一门很精深的拳术。
洪拳桥手的黐桥技法,一般没练过这种技能的人,从表面的动作上是很难看其中内涵的。就如打乒乓球,就有不转旋的平球、又有上旋、侧旋、下旋、快冲、弧圈球等等的球性变化。
你不懂或技巧低,手感不佳,是很难应对高手的各种变化莫测的球路的。就一个发球,可能你就巳无法应对,不是下网就是飞出台,甚至于一个貌似简单的推档,也会不是下网就是飞出球台,球根本就不受你控制,任由对方随心所欲。
洪拳桥手的黐桥实操就是这样,就算你的力量比对方大,但如你技不如人,就一样会受到对方的控制摆布,力不从心,无所适从。
洪拳的长桥大马,大开大合,在现代的洪拳套路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尤其是在黄飞鸿流派的洪拳中,这就是后期为迎合表演艺术观感的改革。
早期的洪拳实战高手,大多是短桥窄马(短桥快马),动作紧凑(密),以追(贴)身逼打为主,从而发挥自身的“桥手”威力的短打技法。
阴阳五行的技法很难只用语言就能表达得清楚的,洪拳桥技高的人,任何的一个手法或发力,都包含有阴阳五行在其中,并不是单一方向的运动和用力,而是三维的(混元的)。
且每一招一式不是只一去一回的普通打法,而是尽可能的是不归手,没有终点、只有起点。
即每一手法原则上是打击点就是下一招的起点,五行连绵不断的压迫变打。
这就需要有:一、强劲的桥力和寸劲;二、熟练的阴阳五行的桥手技法,三、敏感的摸手触觉,即听力。这样的打法,一旦搭上了手,对方是很难反击和解脱的。
真正的洪拳短桥高手,实战快打接手的瞬间,就可打或发人于丈外,并可做到不伤人或可摧筋断骨发灵活境界。
据说当年三龙个个武功高强,功力过人,能捏石成粉,抓爆椰子,手劈断碗口粗的石竹杆,甚至能手插砖墙抓拔出砖头。
现代的传统武术普遍的都不能实战或实战能力不强了,这并非是原传统武术不行,而是现在的练法不行。
因远离冷兵器时代,追求的是一种传统文化,及观感的形态和精、气、神这些外观的东西,通过套路表演出来,而非实战博击。
所以很多的技击功能就自然的衰退,实战技法失传。
现传统武术套路表演在观赏性方面,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艺术化、体操化等方面的确有了提高,专业的武术团队就更能演示到极致。
将武术变为一项体育运动来传承,这在继承传统文化上来说是可行的。但将套路表演和技击分成武术和散打二个项目来发展,会导致中国武术千百年来的很多实战技击精华被不断地消亡。
现今的散打虽有了很大的提高及具相当的实战能力,但却不能很好地结合和吸收中国传统实战武术的技击精华实是可惜。
一味模仿西方的搏击技术,国内散打发展并不尽人意,选手们与国际级别的搏击高手还是存在不小的距离。对于这类种种问题国内武术届一直争论不休,至于中国的技击武术应何去何从,在武术界目前都还未有定论。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作者文超良,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