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如是我闻 于 2021-3-24 17:27 编辑
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二十四节气”原以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确定,干支时间与方位与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斗柄指向八卦“乙”位时,为清明节气。这一节气,万物复苏,生气旺盛,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追忆先祖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许多西方国家也有同样的习俗,不少影视节目,也会有类似的文化输出,这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非皮克斯的动画巨作《寻梦环游记》莫属了,我真的有被皮克斯动漫技术深深震惊,光是一个山洞中潭水里的液体特效,就简直好的令人发指!亡灵们走在家人用金橙色万寿菊花瓣铺成的路上,前方是灯火通明,以紫色为背景充满神秘感的城市,无论从配色还是从设计构思简直美妙到让观影者毛孔树立。
这部动漫剧作以墨西哥传统亡灵节为背景,其来源和万圣节是同源的,但是这个节日却不像万圣节那样装鬼吓人,也不像我国的清明节那般庄严肃穆,正如影片中描述的一样,这是一个充满欢歌笑语的节日。生者在满心欢喜中,等待着已故的亲人回到生前的家园。这和中国的中元节在气氛上颇有不同,但是其内核确实惊人的一致。
中西方文化在这个节日上如此惊人雷同,在被淹没的历史洪流中的联系,恐怕值得玩味,不过也从另一方面证实,未必鬼魂大规模有组织地返回阳间探亲,这样的事情就是不靠谱的对吧。
影片中给我最大的震惊是,对于亡灵依存与生者记忆的情节。如果一个亡灵被最后一个活着的人遗忘,再也没有人记得这个亡灵,那么它就将消失,步入终极死亡。人死后到底有没有亡灵,和这种理念的真伪无从考证,但从某些哲学角度看,的确有其道理,当一个事物再也没有人记得,那么这个东西到底算不算存在呢?同样,未来尚未来到,过去已经遗忘,我们所生活的只有当下,那逝去的时间去了哪?过去是否真的存在?但事实上,我们能够确认过去存在的证据,只有我们的记忆,如果记忆都不复存在,那是否所有的历史都不存在了呢?
事实上,从秦始皇陵墓到今天的革命烈士陵园,几千年来一直搞那么大阵仗,就是为了让后人们记住自己的先祖们的种种,这也是缅怀历史,不忘祖先的重要意义。
这也是为什么说挖人祖坟,在中国来说是最暴戾的报复之一。因为那样的话,就没有了让后世子孙祭祀的可能,几代之后,必然也就忘却了。曾经的亲人就会真的不复存在。而在没有祖坟的时代里,连家谱也被烧了的话,那这个家族就真的在历史长河中灰飞烟灭了……
每年清明,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亲人们,为了同一个目的汇聚在家族祖坟前,这种共同的目的,其实就是一种家族默许的凝聚力,因为共同的血脉,把分散的人们团聚在一起的力量,正是我们内心中的信仰,也是这种流淌着脉脉温情的信仰把我们中华民族凝聚在了一起,让我们世世代代为之守护。
近来,北方有些地方政府,正在大力整治清明节期间焚烧冥币的问题,一石惊起千帆浪,有赞同的,也有诋毁的,众说纷纭。一边是约定俗成的传统祭扫方式,一边是环境保护、移风易俗的城市治理需求。这也不禁让我联想起《寻梦环游记》中米格自小就有音乐梦,却被“里维拉”家族禁止,因为音乐毁了他家族的凝聚力。但是内心中想要成为音乐家的念头不仅没有熄灭,反而变得愈发强烈。清明祭祖,烧冥币已经是经过了一番历史积累的,在老百姓的内心中形成了默认,突然间政府一声号令,老百姓就要立刻改变传承数千年的习俗,显然打破了某种社会可以接受的平衡,那么政策推行就势必产生阻碍。
一方面,于市场主体而言,法无禁止即可为。对于生产、加工冥币纸钱的企业从严出发,对于小造纸厂坚决予以取缔……这类做法的合法性尚存在争议。另一方面,关停相关企业,直接收缴相关祭祀物品,这种一刀切得做法所展示出来的执法粗暴感,也徒增了社会的紧张氛围。更重要的是,如此带有运动时治理风格的执法,不仅可能存在矫枉过正的问题,实际治理效果也难以言喻。本地没有生产,外地就没有生产吗?查运输,就不可以外地包邮到家?本地查销售,人家开车到外地买,带回家用,你怎么查?
要知道,任何传统风俗的形成都有着对应的社会背景,它深深扎根于社会现实生活和人们的观念之中。《烧钱:中国人生活世界中的物质精神》一书的序言中就指出,纸钱反映的不是一种宗教,不是一种信仰,不是一种意识形态,而是一种总体的文化形态和物质精神。也就是说,烧冥币作为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习俗,虽然目前与环保要求存在一定冲突,但移风易俗也得讲究分寸和过程,想要在一朝一夕中完成某种根本性转变,忽视其背后的文化和物质基础,本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做法,很可能激发逆反心理,甚至反而影响民众对于一些政策的认同程度。漠视根植在老百姓心中温情的寄托,而一味追求所谓现代先进的观念的政策,是冰冷的,是脱离人民群众基础的,是对我国文化根基的一种不自信,与当下国家倡导的文化自信背道而驰。
言归正传,在这样一个初春的美好时节里,带着对祖先的追忆,一大家族人去到乡野田间,借着清明祭祖这个机会,团聚在一起,踏青郊游,无论怎样都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正所谓家和万事兴,和谐社会正是从每一个家庭的和睦团结作为出发点的。小到家庭对于祖先的追思,大到炎黄子孙对先祖的祭奠,以及国家公祭日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们的公祭仪式,都是人们对先辈们表达脉脉温情,深深思念的一种形式,通过这种仪式感,把我们的血脉连接在一起,把我们的心凝聚在一起。
毕竟,如果没有了记忆,我们的人生就没有了寄托。
如果没有来处,又怎知我将归于何处?如果没有了先辈,如今的我又算什么?
也许我们不想忘记,并不是为了让先人永生,而是为了留住我们心中自己存在的根基。以及,那难以割舍的羁绊和执着。
若非要喝下那一碗孟婆汤,才能跨过去到彼岸,获得解脱,我宁愿永世陪伴苦海中的芸芸众生。
所以,如果可以,请不要忘记我。
就如我不会忘记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