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乾·文言》中:“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上句子的意思是说:龙如果潜伏在水下,则代表阳气(正气)不显,这时有才也不能施用。但如果巨龙出现在田间,那就说明天下之文采灿烂,整个社会向前积极地发展。
现代对“文明”的定义是指历史沉淀下来的有益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修的总和。
直观地说“文明”是以不妨害他人为最低前提,脱离这点的则不能称之为文明,属于野蛮时代,即动物时代。
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散文《大学》里说:“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国君如果赞许小人的做法,或者使用这些小人的理念去治理国家,那么,天灾人祸都会降临。
这句话,是规劝国君既不要去欣赏小人,也不要表扬小人的所作所为,更不要让小人去治理国家,否则,后果很严重。
|